灰胸鹪莺

Prinia hodgsonii   Blyth
   

  107  浏览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夏羽) 前额、头顶至后颈暗灰褐色;上背和肩羽灰棕褐色,下背渐淡,腰羽端缘淡棕白;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表面及飞羽外缘棕褐色;尾羽棕褐色,中央尾羽具黑褐色次端斑,端缘淡棕褐,外侧尾羽次端斑黑褐色、端斑白色,最外侧尾羽较短,呈显著的凸尾状;眼先和眼圈黑色,眼后、耳羽至枕侧暗灰褐色。颊和颏、喉白色;下喉至胸部烟灰色,形成明显的灰色胸带,下胸渐淡,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翅缘、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而微沾淡棕色;覆腿羽棕黄色。
冬羽 整个上体棕褐色,头顶稍暗,眼先上方具短小的淡棕白色眉纹。下体污白,胸部淡灰,两胁和尾下覆羽多沾棕黄色;余部与夏羽相似。
虹膜淡褐;嘴黑色;跗蹠和趾肉褐色,爪褐色。
雌鸟 形态与雄鸟相似。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39) 6.10 109.51 9.74 44.66 47.94 18.63
(5-7) (104-119) (9-11) (43-46) (41-57) (17-20)
♀♀(4) 5, 5 93, 106 9, 9 40, 41 38, 41 18, 18
6, 7 107, 110 9, 9.5 42, 44 42, 45 18, --
00 (7) 5.4 100 9.5 44 44 18.5
(4-6) (91-110) (9-10) (42-46) (36-54) (18-19)

鉴别特征

全长104-119mm。体形较小。夏羽,上体烟灰褐色,头顶较暗;两翅和尾羽表面浅棕褐;下体白色,胸部具明显的灰色带斑;外侧尾羽端缘污白,次端斑黑褐色。冬羽,上体棕褐色,下体污白,胸部的灰色带斑不明显。两性相似。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39) 6.10 109.51 9.74 44.66 47.94 18.63
(5-7) (104-119) (9-11) (43-46) (41-57) (17-20)
♀♀(4) 5, 5 93, 106 9, 9 40, 41 38, 41 18, 18
6, 7 107, 110 9, 9.5 42, 44 42, 45 18, --
00 (7) 5.4 100 9.5 44 44 18.5
(4-6) (91-110) (9-10) (42-46) (36-54) (18-19)

生物学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低山丘陵地带的林缘灌木草丛、竹林、河谷滩地及平原、耕作地边缘的苇草、林木和灌丛等生境。栖息地海拔一般在2050m以下地带。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停栖在枝头或电线等突出物上,鸣叫声急速而响亮,类似 “chiwee-chiwee-chiwee-” 或 “chip-chip-chip-”。食物主要是昆虫。剖验采自滇西的9只鸟胃,发现有白蚁 (2次)、膜翅类昆虫 (5次)、鞘翅类小甲虫 (2次)、鳞翅类幼虫 (1次),胃容物中昆虫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100%。
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8月,一年产卵多窝,巢呈致密的杯形,由1-3枚垂直的树叶缝合编织而成,离地约90cm,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形,蛋壳呈蓝色、白色、粉白色、灰绿色或蓝绿色,具淡红或红褐色光亮斑纹(通常呈环状在卵的宽端顶部),有时无斑纹,卵的大小为14.7×11.7mm (据Robson, 2000记述rufula亚种)

生境信息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低山丘陵地带的林缘灌木草丛、竹林、河谷滩地及平原、耕作地边缘的苇草、林木和灌丛等生境。栖息地海拔一般在2050m以下地带。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停栖在枝头或电线等突出物上,鸣叫声急速而响亮,类似 “chiwee-chiwee-chiwee-” 或 “chip-chip-chip-”。食物主要是昆虫。剖验采自滇西的9只鸟胃,发现有白蚁 (2次)、膜翅类昆虫 (5次)、鞘翅类小甲虫 (2次)、鳞翅类幼虫 (1次),胃容物中昆虫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100%。
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8月,一年产卵多窝,巢呈致密的杯形,由1-3枚垂直的树叶缝合编织而成,离地约90cm,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形,蛋壳呈蓝色、白色、粉白色、灰绿色或蓝绿色,具淡红或红褐色光亮斑纹(通常呈环状在卵的宽端顶部),有时无斑纹,卵的大小为14.7×11.7mm (据Robson, 2000记述rufula亚种)

繁殖特征

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8月,一年产卵多窝,巢呈致密的杯形,由1-3枚垂直的树叶缝合编织而成,离地约90cm,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形,蛋壳呈蓝色、白色、粉白色、灰绿色或蓝绿色,具淡红或红褐色光亮斑纹(通常呈环状在卵的宽端顶部),有时无斑纹,卵的大小为14.7×11.7mm (据Robson, 2000记述rufula亚种)

国外分布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喜马拉雅山麓地区和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及印度支那半岛。

国内分布

云南西部和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留鸟)。

分类讨论

全世界有7亚种 (Howard and Moore, 1980) 或6亚种 (Mayr and Cottrell, 1986),中国记录2亚种。
分类讨论 灰胸鹪莺在中国的分布,郑作新 (1976, 1987) 仅记录P. h. confusa亚种。Mayr and Cottrell (1986) 认为confusa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rufula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郑作新 (1994, 2000) 又增加了滇西亚种P. h. rufula。经将采自云南西部盈江、腾冲、泸水、保山等地的标本与采自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州和东南部红河州的标本相比较。发现云南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标本,上体的烟灰褐色普遍较浓著,头顶部特别灰暗而少棕褐色;胸部的灰色带斑亦普遍显得浓著而宽阔。依Deignan (1942) 和 Ali and Ripley (1973) 的描记,将云南西部地区的灰胸鹪莺鉴定为滇西亚种P. h. rufula;云南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重庆南川、四川西南部会东和甘肃东南部文县等地的灰胸鹪莺鉴定为西南亚种P. h. confusa。云南西北部怒江州泸水以北和迪庆州至今未发现有灰胸鹪莺的记录,西藏东南部灰胸鹪莺的分布是依约翰·马敬能等 (2000) 的记录。灰胸鹪莺的羽色变化有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加深的趋势,而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表

夏羽前额、头顶至后枕几呈纯暗烟灰褐色,胸部灰带较浓著;冬羽上
体棕橄榄褐色较暗浓-----------------------------------西南亚种P. h. confusa
夏羽前额、头顶至后枕呈暗棕灰褐色,胸部灰带较浅淡;冬羽上体棕
橄榄褐色较浅淡-------------------------------------------滇西亚种 P. h. rufula